The Constitution and human rights

忘记密码

@ 邱震海:中国人要有“辱华”心理免疫力

时间:2007-09-27 00:00 作者: 来源: 本站 浏览: 我要评论 字号:

 

中国人要有“辱华”心理免疫力 

邱震海

 
  德国有家公司近日推出并销售一种印有“F-U-C-KYOUCHINA”辱华字样的白色T恤衫,这是一次明显的“辱华事件”。设计和生产这款T恤衫的公司的行为是失当的,F-U-C-K字母之间虽有连字符隔开,但辱骂之意是明摆的。退一万步讲,即使那家公司对中国没有恶意,但从让人产生不好的联想这个层面上说,也是说不通的,这明显伤害了中国人的感情。

  上世纪80年代,欧洲对中国的印象好得不得了。那时中国刚实行改革开放,与欧洲的交流开始多起来。那时,欧洲人接触到的中国人也比较有限,并大多为留学生,那时中国去国外的留学生都是国内一流的优秀人才,欧洲人以为所有的中国人都这么优秀,因此,对中国留下好印象是自然的了。

  上世纪90年代以后,“中国崩溃论”开始抬头,当时并未出现“中国威胁论”,因为欧洲人不会把一个即将“崩溃”的中国视作威胁。然而,从1994年开始,中国并未发生欧洲人所预想的“崩溃”,经济发展反而快速上升。当时西方就有机构测算:中国将很快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;此时,欧洲人开始产生了威胁感。

  “中国威胁论”发生质变是在21世纪初。日益增长的各种经济数据、排山倒海而来的中国商品和中国人,使欧洲人真真切切地看到了中国的发展和崛起。由此,“中国能源威胁”、“中国制造威胁”、“中国环境威胁”等相继而来。

  10年前的欧洲,外国游客中挎着相机的多为日本人,现在多数游客是中国人,欧洲人从来没有如此近距离地面对如此多的中国人,而部分中国游客的素质确实不能令人满意,欧洲人对中国人的反感更多了。另外,中国的商品排山倒海地涌向欧洲,让欧洲的威胁感更加真切。欧洲感受到中国的“威胁”可以说是全方位的,欧洲民间对此产生的忧虑也与日俱增。

  一段时间以来,发生在一些西方国家的辱华事件似乎不断出现,这有一定的客观原因。全球化背景下,中国“走出去”的过程中,与外界交往的增多某种程度上必然会增加与外界的摩擦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,对中国不友好态度的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,在发达国家,可能会出现一些言语上的侮辱、情绪上的排挤;而到了一些发展中国家,则可能会干脆通过绑架、杀害中国公民等激进的方式表现出来。

  作为中国的媒体,对于此类辱华事件,要及时介入,引导民众进行更加深入、更为理性的讨论,以此培养民众一种更加自信的心态,同时也是让民众做好心理准备。面对类似的辱华事件,不管是中国的媒体,还是民众,在维护自尊的同时,也要有心理上的免疫力,既要自信面对,又要反省自己。

  
(作者系凤凰卫视评论员)
转载《新华时报》2007年8月 

0

发表评论

你必须 登录后 才能评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