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e Constitution and human rights

忘记密码

@ 欧阳小戎:论妥协

时间:2011-06-04 00:00 作者: 来源: 本站 浏览: 我要评论 字号:

 

论妥协

欧阳小戎

 

   西人有贤者曰:妥协是一种美德。于是我国有追捧者四处奔走散布,但是妥协究竟何以成为一种美德,却鲜有人假以深思。在不进入宗教层面的前提下,无论多么博大的美德,若是未经理性梳理,都有可能被罪恶和愚昧的势力引入歧途,反而成为一种危害。譬如怜悯也是一种美德。那些在电视上看到萨达姆遭处决前的可怜状,并心生怜悯的人们,很有可能危害到人类文明的进程。在这个时候,怜悯萨达姆就是对死在他暴政之下数以十万计的无辜受难者们犯罪。假如这种怜悯强大到足以令萨达姆活命,那么他本人或者与他类似的人,将得到机会继续残害伊拉克甚至伊拉克之外的人们。是以本文主旨在于与诸君探讨“妥协”这一命题,并诚惶诚恐。

   我们先从道德角度来看待妥协这一理念,能够成为一种“美德”的“妥协”,应该是这样的:当某人或某种势力,具有强大的力量足以在社会事务中占据主导地位,他们在同其他不同诉求者之间交往时,采取妥协的态度,而非敌对。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英国“光荣革命”后,革命一方没有对保皇一方继续追杀,而是坦诚地邀请对方坐下来,与自己共同规划和建设国家的未来。这种妥协当然是一种美德,因为革命一方已经占据了当时英国社会的主导权,对待保皇党人,他们如果选择继续追杀,并非不可实现,然而他们却放弃了追杀,反倒与保皇党人们坐下来谈判,令保皇党人们在未来英国社会中留下体面的存在空间。美德之所以成为美德,一定有其对立的对照面。和光荣革命向对照的,是那种“宜将剩勇追穷寇”式的思维方式,那些人赶尽杀绝不给他人留下后路和机会,他们最后的结果也将是断绝自己的后路和机会。

   任何一种道德标尺,都有其具体的评判对象,而非可以胡乱地套用于所有人。譬如中国传统那种所谓“君子”的道德标尺,是用来评判当时的社会精英的,如果把“君子”这种道德标尺用于一位贫困的底层农民,对那位农民说:“你不应该贪图利益,你应该在利益和高风亮节之间果断地选择后者。”这种道德标尺的错位非常荒唐,社会精英们衣食无忧,他们不去贪图利益,亦可以很体面地活下去。而农民则不然,遇上荒年,家中余量还不够一家人活命,让他放弃利益追求等于害了他们一家的命。好比刘姥姥进大观园,她低三下四地作贱自己到大户人家去打秋风,如果以“君子”的标准来衡量她,那么她是卑劣无耻的。但是人们的习惯与“君子”的道德标准恰恰相反,认为刘姥姥为了家人的生计牺牲着自己的尊严,她是高尚的。作为美德的妥协,也同样有其具体的评判对象,当妥协可以成为美德的时候,它一定是在评判那些手中掌控着他人命运,或者对他人命运造成巨大影响的人。当某人或者某种势力强大到可以选择对其它力量采取敌对姿态,而自身却不会因为这种敌对受到伤害时,之于他们,妥协才会成为一种美德。一个政府,当它有能力不顾农民的反对,以低廉的价格从农民们那里强行收购土地时,这种时候,“妥协是一种美德”这句话,究竟是应该去对政府说?还是应该去对农民说?

  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待妥协这一理念,我们可以做出如下演绎。任何一个命题能够成立,必需依赖一个或多个先决条件,没有先决条件的命题毫无意义。我们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一百八十度。这一命题能够成立的条件是:该三角形在一个平面上。假如不是在一个平面上,那么三角形的内角和便不再等于一百八十度。譬如地球的两条经线和一条纬线构成一个存在于球面上的三角形,它的内角和不再等于一百八十度。或者,在缺乏任何先决条件的情况下问:“三角形的内角和为多少?”这样的问题毫无意义,更不可能存在答案。

   因此,妥协也必须依赖一个或者多个先决条件,才可能有意义。我们有必要明晰那些令妥协具有意义的条件,否则一切将无从谈起。妥协的第一个条件,是对方也愿意妥协。假如对方不愿妥协,那么单方面的妥协等于出卖我们正在从事的事业。譬如两个人分蛋糕,只有双方都愿意妥协,才可能存在“分蛋糕”这一行为,单方面妥协的后果是蛋糕被对方独占。社会事务中之所以存在妥协,是因为资源有限而大家都想要。假如妥协仅仅是单方面的,那么你让出多少对方就会拿走多少,直到你让出全部为止。让出自己的选举权,对方会继续要你的财产权;让出自己的财产权,对方会继续想要你的言论自由;让出言论自由,对方会继续要你的人身权……直到最后你彻底沦为他的奴隶。因此单方面的妥协不是妥协而是沦丧。

   妥协的第二个条件,是拥有能拿得到台面上去和对方谈判的资本。好比一个旅客遇上绿林劫匪,他抽出刀来一边做出拼命的架势,一边说:“我认识你们道上的总瓢把子,这几两银子拿去给兄弟们打点酒喝,大家交个朋友。”这样的做法,是一种妥协。假如这位旅客手无缚鸡之力,也没有任何可以解围的人脉,他将被强盗们洗劫一空并杀掉灭口。如果他也想拿几两银子打发掉强盗,就会变得非常可笑,那样做显然不构成妥协。这时候他只剩下两种选择,磕头求饶或者拼死逃跑。两种选择都极有可能导致人才两亡,他做出何种选择,已经和理性、才智无关,而仅仅与勇气有关。如果一个政权,对那些反对它的人们,可以说判刑就判刑,说劳教就劳教,此时反对派们如果对它说:“让我们坐下来商讨一下这个国家民主化的问题吧?”这种情形和上面劫匪例子中的后者非常相似,这不是妥协,而是哀求。

   在以上两个条件达成的基础上,能够令妥协这一命题得以成立的,还有其它条件,譬如合适的时机、合适的方式、合适的内外环境及合适的对话人选等等,不过这些属于操作层面,在此,我们不予讨论,因为它们已经进入了实质性领域。

   到这里,我们还需要继续从历史的角度来讨论妥协这一问题。在人类历史上发生了许多成功的妥协。对于抗争中处于反抗的一方来说,妥协是抗争的结果。南非长达数十年的反种族隔离运动,之所以收获了一个妥协的结果,是因为一代代支持反种族隔离运动的人们不懈抗争,这场抗争的目的非常明确:要废除种族隔离制度。在抗争的持续压力下,白人政权逐渐丧失了内外的合法性,不仅承受着来自国内的巨大压力,亦在国际社会中遭到孤立,被排除在各种国际组织之外。直至白人政权意识到,继续坚持种族隔离制度已经无路可走,与反种族隔离运动妥协才是唯一出路。

   是抗争导致了妥协,而非妥协导致了妥协,这是历史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。在现实的抗争运动中,妥协既不是抗争的目的,也不是抗争的手段,更不是抗争本身,是抗争运动发展的结果。抗争运动的目的,是为了赢得我们所需要的种种正当权力,只要这些权力一天仍被剥夺,那么抗争就应当一天继续。而抗争的手段,所谓“不自由、毋宁死”是一种接近理想的状态。尽管在现实的抗争运动中,极少有人能够达到这种境界,譬如被奉为自由圣女的林昭,数十年来,类似她那
样的人物在数以亿计的人中凤毛麟角。但它是衡量一个抗争运动参与者努力程度的标尺。绝大部分参与者穷其毕生都难以接近这种标尺,会与他们的抗争对象发生种种妥协行为,但该标尺应该成为参与者们努力接近的目标。

   以笔者本人为例,本人曾经多次对专制当局的执行者们采取各种妥协态度。之所以采取妥协态度,并非本人具有“妥协的美德”,也不是因为本人认为妥协是推进我国社会文明进程更有力的手段,本人之所以投身到一场抗争运动中,目的更不是为了去和专制当局妥协,而是想要尽一点自己的力量去为自由事业抗争。那些妥协之所以发生,源于本人的软弱、愚昧、缺乏才干,内心不够强大或者其它原因,源于本人身上所存在的种种缺陷,达不到那种“不自由、毋宁死”的境界,被迫采取退缩、退让试图给自己增加一点安全感。笔者并不反对其他类似身份的同胞们采取同样的退缩、退让姿态,但如果将这些行为当作一种荣耀的话,那就会变得非常荒唐。

   那些达到或者十分接近理想抗争境界的人们,理应得到足够的敬意,并且笔者希望自己经历磨练之后能够比现在更加接近那种状态。在我们今天所处的环境下,作为中国民主化抗争运动中的一分子,在环境、条件、对象都与英国光荣革命迥异的此时此地。不妥协,才是真正的美德。

2011-5-30

 

文章来源:民主中国  http://minzhuzhongguo.org/Article/ShowArticle.asp?ArticleID=20806

 

0

发表评论

你必须 登录后 才能评论!